在中華民族歷來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中,端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。古語有云:端午盛夏,端者,初也。也就是說,過了端午,才算是真正迎來盛夏。“五色新絲纏角粽,金盤送,生綃畫扇盤雙鳳”歐陽修筆下的端午讓人口齒生津;“笑看楚江空渺渺,不能洗得直臣冤”文秀筆下的端午使人黯然神傷。端午的興起總是跟屈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這位戰(zhàn)國楚懷王時期忠勇之人,在汨羅江選擇了特殊的方式釋放生命的價值,徒令后人嘆惋不已。
時光荏苒,自屈原投江至今,兩千余載在歷史長河中緩緩淌過。而今,端午習俗仍舊在傳承,并在時間的淬煉下變得愈加豐滿。我的家鄉(xiāng)地處陜北子長,是黃土高原中的一座小城,兒時的回憶總是和家鄉(xiāng)黏合在一起,無數端午的記憶回蕩在腦海。無論在哪個地方,端午節(jié)都是一個聚會和團圓的時刻,家人們會一起包粽子,孩子們則會在一起玩鬧,媽媽很早便將織布剩余的彩線編織五彩繩,手上、腳上、脖子、腰間總要系上一些,兒時也不太懂這些有何用意,只是覺得好看、好玩,因此每逢端午節(jié)來臨之際,小小的心靈便充滿了期待。中國人對節(jié)日最大的重視,就是用美食慶祝,一大家子圍在一起,包粽子,那碧綠的粽葉,雪白的糯米,紅彤彤的大棗,包在一起,棕情、棕意、粽香,這些觸及我們心靈深處的味道和情義永遠不會褪色。
我對端午最大的期待,就是奶奶包的粽子,奶奶是十里八鄉(xiāng)包粽子的好手,每到包粽子的時候奶奶坐在矮凳上,綠色的粽葉沾著水,糯米和紅棗泡在盆里,靠背椅上纏著麻繩,一旁的我就這樣看著這一切。奶奶卷著粽葉,用左手握住成一個斗形,右手抓一把浸好的糯米放進去,但是第一次不能裝滿,還要埋進一顆甜甜的蜜棗才好,然后才能將斗填滿。裝滿了“斗”之后,奶奶會將粽葉最上面的部分折下來,蓋住白白的糯米,然后用麻繩在小粽子身上纏一圈,將它包裹得嚴嚴實實的,如此一個一個的包。她樂于助人,不僅給家里包,還會幫忙給左鄰右舍包,包好的粽子就給村里獨居的孤寡老人送一些。
在這樣的節(jié)日里,總會思緒萬千,異鄉(xiāng)人是最怕過節(jié)的,只能用這些殘留的快樂的回憶來度過,我想念,家鄉(xiāng)成片的茂密艾葉;想念彌漫在空氣里的粽香;想念家人圍坐的歡聲笑語;想念和奶奶包粽子的溫馨時光。我懷念著兒時的經歷,懷念著古樸的生活,懷念著自由的靈魂……端午,不僅僅是一個假期,它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它不僅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,也是人和人之間溫情傳遞的媒介,更是一種喚醒,喚醒我們血脈之中最令人無法割舍的獨屬于中國人的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