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說:“人之所為,不可不畏。”敬畏生命、敬畏自然,懂得敬畏,才知道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,這種敬畏是源于我們靈魂深處的尊敬和震撼。
“生如夏花般燦爛,死如秋葉之靜美。”泰戈爾道出了生命的壯麗和偉大。自古今來,無數(shù)文人雅士在歌頌生命的珍貴,頌揚生命的神圣。
我很慶幸,在我迷惑之年有緣初讀《西藏生死書》,它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輪回的概念,也第一次讓我初悟了“中陰”,更對人生無常有了新的認識和接納。它給予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面對死亡,更重要的是如何對待生命。
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,死亡是生命另一章的開始。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的一部分。活在快銷時代的我們,整日被忙不完的工作,擼不完金錢“圈”著跑,熬夜如同家常便飯,吃飯更是潦草應付,身體機能也最大限度地配合著我們,所以在我們的意識里,“死亡”不僅陌生更是遙不可及,只有生病了,被迫按下“暫停鍵”躺在醫(yī)院的病床上的時候才能真實地感受到“死亡”的存在,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,才知道生命有多么可貴。我們要認真地看待生命和死亡,我們不能赤手空拳地面對未知,我們要尋找生命的意義,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,全心全意、心平氣和地經(jīng)營好當下的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鐘。
在這個復雜多變的時代,要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單。我們必須工作謀生,但是不應該被朝九晚五的生活羈絆,我們要屏蔽沉溺于現(xiàn)代生活的享樂,要讓我們的生活簡單化。記得有一次國畫老師教我畫藤下葡萄,我小心翼翼拿著毛筆一會兒側鋒、一會兒中鋒、一會兒頓筆,不一會兒細細的枝藤上掛滿了奇形怪狀的葡萄,然而老師的作品只有五六顆晶瑩剔透的葡萄,整個畫面清新淡雅,耐人尋味。我畫的葡萄就像我們強加給自己外在的負擔,越壓越多,越壓越重,我們情緒的煩躁,生活的壓抑,都是因為自己畫的葡萄太密集,導致我們的心靈沒有足夠的空間呼吸新鮮空氣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越要懂得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,輕裝前行,把每一個今天過好,就是最好的明天。(寶銅聯(lián)合黨委 李紅敏)